09-29
駐英大使劉曉明:面對世界三大挑戰 中英應加強三方面合作
9月26日,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英国“亚洲之家“发表题为《共答“时代之问”,同创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與亂局相互交織,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相互激盪,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相互碰撞,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相互滲透,世界何去何從令人深思。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時代之問。作爲駐英大使,我還經常思考,在當前形勢下,中英兩國如何開展合作,應對全球挑戰?今天我願圍繞上述三個問題,與大家分享幾點看法。
關於第一個問題“世界怎么了”,我认为,世界正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發展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個別國家挑起和升級貿易摩擦,嚴重損害世界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今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降至3.2%,爲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世界貿易組織預計今年國際貿易僅增長2.6%,遠低於世界經濟增長預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加快推進,在提高經濟效率的同時也拉大了資本、科技和勞動力報酬的差距,擴大了“数字化鸿沟”。對很多家庭而言,擁有溫暖住房、充足食物、穩定工作仍是一種奢望。解決全球發展赤字問題依然任重道遠。
二是治理挑戰。過去一個世紀,我們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傷痛和冷戰的陰雲,才換來二戰後相對穩定的國際體系。和平來之不易,秩序值得珍惜。但環顧當今世界,穩定和確定性成爲“稀缺产品”。保護主義、霸凌行徑不斷擡頭,嚴重衝擊國際規則和多邊機制,侵蝕國際社會信任與合作。現行國際秩序和治理體系不盡完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權和發言權不足,代表性和包容性不夠,亟需改革完善,但怎麼改、改成什麼樣需要各國商量着辦。解決全球治理赤字依然步履維艱。
三是安全挑戰。當今世界並不太平。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持續不斷,恐怖主義、極端主義依然猖獗,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2018年世界軍費支出總額增至18220億美元,同比增加2.6%,達到冷戰後最高水平。同時,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接踵而至,氣候變化、網絡安全、難移民危機等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影響全球和地區局勢穩定,更關乎人類的命運和未來。解決世界和平赤字依然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们怎么办”,中國給出的答案非常明確,那就是中國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世界和平的建設者。
首先,中國爲全球經濟提供信心和動力。再過幾天,就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中國從“一穷二白”躍升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引擎。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3%,處於合理區間,同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增速居領先地位。中國對外貿易和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增長,1-8月中國進出口總額約2.9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6%;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704家,實際使用外資約892.6億美元,同比增長6.9%。
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更加堅定。中國堅定推進共建“一带一路”,已同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已成爲全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和規模最大的合作平臺。從深化增值稅改革、個稅改革等減稅降費政策,到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快制定《外商投資法》實施細則,中國正持續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從出臺新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到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上海啓動自貿區臨港新片區建設,再到山東、江蘇、廣西、河北、雲南、黑龍江6省區的6個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揭牌,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中國有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人羣、1億多戶市場主體、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無論外部風雲如何變幻,我們堅信,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十足、潛力巨大,長期向好。中國將保持定力辦好自己的事,繼續將自身發展融入世界,並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發展,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二是中國爲國際秩序提供穩定和正義。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開創者、受益者和捍衛者。我們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爲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加入了世界幾乎所有重要政府間國際組織,簽署了300多項國際公約。中國曾被擋在聯合國大門之外長達22年,但我們從未動搖對多邊主義的信念;中國“复关”和“入世”談判歷時15年,儘管付出了代價,但我們全面履行入世承諾,矢志不渝地融入國際秩序和多邊機制。中國已成爲聯合國常規預算第二大出資國,貢獻份額達12%。作爲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國際上始終主持公道、捍衛公平正義,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支持發展中國家擴大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近年來,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對中國關注度呈指數型上升。有人認爲中國會推翻現有國際秩序“另起炉灶”,甚至还祭出“新冷战”、“修昔底德陷阱”,这完全是“莫须有”的誤解和擔憂。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反對贏者通吃、國強必霸的舊邏輯。中國不尋求挑戰或取代誰,而是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近兩年,中美關係遇到不少困難,責任不在中方。我們始終認爲,今天的中美關係完全不同於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所謂“中美脱钩论”,不符合時代潮流,也不符合兩國利益交融的現實。中方無意與美方衝突對抗,將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爲基調的中美關係。
三是中國爲世界和平提供擔當和智慧。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同時倡導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70年來,中國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衝突。中國實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是核大國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中,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人均國防費均爲最低,人均國防費僅爲美國的1/18、英國的1/9。中國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第二大出資國和安理會五常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累計派出3.9萬人次軍警官兵參與維和行動;中國軍艦連續10年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先後保護了6000多艘船舶安全。
中國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爲維護世界和平貢獻中國智慧。中國以負責任態度參與地區熱點問題政治解決進程,致力於維護和執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和對話緩和勢頭。中國爲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做出積極貢獻。以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爲例,中國堅定支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倡導綠色發展,至2017年中國已提前三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諾。過去10年間,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最大投資國。中國還出資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關於第三個問題“中英应如何合作应对挑战”,我认为双方合作互利共赢,大有可为。
今年是中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65週年。65年來,從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到升格爲大使級外交關係,從實現香港順利迴歸到建立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係,中英關係歷經風雨,取得豐碩成果。2018年雙邊貿易額首次超過800億美元大關。今年6月,第十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取得69項成果,其中,“沪伦通”開創了中國與境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先河。上個月,中英合資的恆安標準人壽成爲首家在中國獲准籌建養老險公司的合資壽險公司。英國還是吸引中國留學生最多、開辦孔子學院最多、開展校際合作最廣泛的歐洲國家。目前在英留學的中國學生近20萬人,每年中英人員往來約200萬人次。在脫歐背景下,“全球化英国”將爲中英關係帶來新的機遇。本月初,在我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舉行招待會之際,約翰遜首相發來賀辭,表示在英即將脫歐之際,中英關係非常重要,他對兩國加強經貿合作抱有很高期待。
面對世界三大挑戰,我認爲,中英應加強三方面合作:
一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英在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科技創新等方面優勢互補,在支持自由貿易、倡導多邊主義方面共識突出。兩國在貿易投資、金融服務等領域合作基礎良好,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今年,中英簽署了第三方市場合作協議,“一带一路”合作將日益成爲引領中英合作的新亮點和新增長點。此外,雙方應以實際行動踐行開放合作理念,爲兩國企業投資興業提供公平、公正、透明和非歧視的營商環境,共同引領新一輪經濟全球化。
二是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英都致力於維護基於規則的多邊體系。在新形勢下,雙方可進一步拓展全球視野和國際協作,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共同爲世界和平、穩定、發展與繁榮做出新貢獻。特別是面對當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逆風,雙方應展現大國責任和歷史擔當,積極維護以世貿組織爲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同時推動對世貿組織進行必要改革,增強其權威性和有效性。
三是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中英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G20等國際組織重要成員,雙方可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網絡安全等方面加強合作,在伊朗核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不斷爲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做出新貢獻。
中英在加強合作的同時,還應妥善處理分歧。中英兩國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和發展階段不同,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很正常。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不做損害對方核心利益的事情。只有這樣,雙方纔能妥善處理分歧,以建設性的方式管控和化解分歧,使兩國關係始終沿着正確的方向發展。外交部網站20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