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解析“一帶一路”戰略下產業園區發展新機遇
2019年是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第六年,4月25日—2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匯聚了39位外方領導人、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6000多位外賓,各方達成了283項務實成果,表明“一带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極大促進了國際間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在整體框架設計上,根據“一带一路”走向,形成了陸上以沿線中心城市爲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爲合作平臺,海上以重點港口爲節點,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這裏面,促進跨國產業鏈合作起到核心作用的產業園區因此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加速了区域产业要素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产业园国际化水平将越来越高。
一帶一路将国际经济体连贯成巨大网络,市场扩容、要素互通,优势互补,实现了产业园区与城市、国家、区域、世界的接轨。国际上各产业要素(人才、技术、管理、知识、资本)将统一汇聚产业园这一合作平台,而产业园也将发挥“路由器”功能,把產業要素放大並配置到合適的地方,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國內產業要素也可藉助產業園區的合作平臺充分融入國際市場,不斷提升國際環境的適應能力,進而倒逼自身不斷進化與創新。
國內內陸腹地因天然地理環境所限導致對外開放格局並未完全打開,產業優勢很難發揮出來,一帶一路正好解決了這樣的困境。交通基建先行,打破了固有封閉市場,使得存量市場放大,供給側與需求側實現平衡發展。在此過程中,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內地企業想要打開國際市場需要熟悉相關國家的文化、法律、市場、經濟水平、意識形態等等,獨自開啓國際化道路風險重重,然而產業園在政策解讀、國際談判、市場調研、跨國併購等具備多種優勢,解決企業國際化道路中的後顧之憂,帶領企業更快更好的融入國際環境中。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经济带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沿海重要城市的改革活力进一步释放,目前,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下的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下的科创板,都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和創新成果,這對於爲肩負推動產城融合和產業升級使命的產業園來說,是一次重大歷史機遇。
產業園作爲政府和市場有機結合的產物,具有較強的市場和政策感知能力,這是一般企業無法比擬的。常規來說,“一带一路”戰略帶來的政策紅利傳輸到企業端,再到企業根據政策進行經營決策調整,中間存在時間差和信息差,企業如果沒有及時調動資源“先发制人”很容易錯失先機。事實證明,產業園彙集衆多產業要素,根據政策導向挖掘產業機遇尋求突破點,比如利用自貿區加速進口貿易和招商引資,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加速金融資本和海外僑商資源流動,響應科創板積極培育孵化科技創新型企業,每一步舉措都是主動響應國家戰略,緊跟時代前進步伐,對於企業未來的戰略佈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79年,中國第一家產業園區——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建立拉開了產業園區建設的序幕,我國產業園區至此發展起來。四十年來,我們經歷了第一代功能單一的工業園區、第二代產業升級的高新技術園區、第三代功能複合的綜合性園區、第四代產城融合的複合型園區,在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招商、運營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然而在東南亞、非洲的一些國家,產業園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協助產業園建設。“一带一路”戰略正好創造機會,可以讓我國產業園根據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優勢,適當匹配建設相適應的產業園類型,這也是我國產業園走出國門,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國際化輸出的重要時機。
據悉,在“一带一路”戰略引領下,廈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找到了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通過彙集全球優質產業要素,形成一個國際合作的吸引力磁場,爲世界產業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一項共贏共享的可行性解決方案,也爲廣大產業園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指明了一个方向。其中,为了深入融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设立了“海丝云创”,詮釋了絲綢之路全新的時代內涵,通過不斷擴大朋友圈,大力藉助港澳資本、海外僑商、海外市場、國際智庫、科創高地爲廣大入駐企業營造更有利的生存環境,助力企業積極融入國際化發展格局中。陳琦/金融界網網站20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