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Back
2019
10-1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in favor of the B&R Initiative
“一带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後,至今已經6年時間。在這6年時間裏,幾乎所有國家都對“一带一路”加以關注,當然也有少數國家對這個互聯互通建設倡議表示懷疑甚至抹黑。筆者認爲,伴隨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的轉型,“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广阔的前途。
經濟板塊之變
世界經濟秩序正在發生改變,而“一带一路”帶來的變化與這種改變的方向是一致的。這種改變首先表現在世界經濟板塊正發生變化。
以往世界經濟主題圍繞着北美、西歐、東亞這三大板塊,其他板塊對世界經濟的作用很有限。而且這三個板塊之間,存在着巨大的空白,相互間沒有多少市場和連接,就靠海洋聯繫起來。但“一带一路”倡議出現後,周圍的板塊開始向東亞板塊靠攏,新的世界市場格局開始形成。
沿着這個方向發展,原來的空白地區就變成東亞板塊的延伸,而不是北美板塊的延伸,這隨之會帶來很大的變化。過去世界市場的連接主要靠海陸兩種途徑,後來海陸空聯運變成世界主要的運輸模式。這個變化符合世界經濟的技術發展方向,但飛機速度快運輸成本也很高,對產品大小也有很多限制。而陸上運輸既快又可裝運大型貨物,因此作爲發達國家中主要的出口大國之一,日本已意識到“一带一路”帶來基礎設施建設將影響今後運輸的主要方式。大規模的鐵路運輸可以替代大規模的海輪運輸,而且比原來節省了大量時間。
曾有日本物流企業的負責人對筆者說,他們經過計算髮現通過歐亞大陸橋和中歐班列,對他們有着非常大的好處,運輸時間可節省3/4,費用比航空運輸節省50%以上。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歐州板塊和東亞板塊會有更多貨物貿易靠歐亞大陸橋來連接。過去一些人以爲“一带一路”是給發展中國家造福,現在證明它完全能給發達經濟體帶來巨大的收益。隨着“一带一路”倡議被日本和更多的歐洲發達國家接受,以美國爲中心的世界市場將會發生改變。
除了北美、西歐、東亞這三大板塊,其他板塊也在迅速涌現,這就是中國周邊的東南亞板塊、東北亞板塊、南亞板塊、中亞板塊,以及中東板塊和中東歐板塊。如今,正因爲“一带一路”的聯通,中東歐成了一個獨立的板塊,希臘加入後升級爲“17+1”。匈塞鐵路現在向南延伸到希臘,出現了一個由南到北的通道,將波羅的海地區與地中海地區連接起來。這個南北通道將讓歐盟的新成員受益,帶來更大的經濟貿易發展機會。
此外,在經濟發展日益活躍的東南亞,如果中國到曼谷、吉隆坡、新加坡的高速通道貫通,以及印尼高鐵線路的建設,東南亞將被陸上高速交通網絡聯繫起來,再加上FTA自由貿易協定,基礎設施硬件與自貿協定這個軟件結合,市場一體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這些板塊變得更加活躍,改變世界市場的大結構,隨之也會影響世界地緣經濟格局。
產業鏈與技術之變
第二大改變是產業鏈、供應鏈的變化以及產品上下游的改變。
在這6年時間裏,全球產業鏈的變化也非常大。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很多製造業跨國企業已經開始進入東南亞、南亞、中亞,還有中東歐地區。當你在上述地區某一個國家調研,當地人可能會明確地告訴你,這裏最好的工業園區是中國企業興建的。而且,當地一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都有中國企業的參與。這種產業鏈佈局的變化存在於多個領域,而且有些時候是悄無聲息的。
導致產業鏈發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5G。過去人們談論更多的是基礎設施硬件形成的網絡,並沒有考慮數字化網絡。隨着5G技術的發展以及5G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足以讓產業鏈的效率和佈局發生巨大的變化。例如,把“一带一路”和5G網絡結合,這樣中國市場本身是5G網,加上“一带一路”建設中融入5G技術,再加上歐洲一部分國家已經接受了5G理念,這樣5G網的覆蓋面將在未來一段時間裏迅速提高。
跟5G結合最緊密的就是物聯網,物聯網也需要人工智能AI技術的運用,所以它就帶來5G和AI產業鏈的極大延伸。所有的產品包括家電、汽車都要與AI和5G掛鉤,形成新的產業結構,產業鏈也會隨之發生重組。美國現在以“安全”藉口來打擊中國的5G技術,實際上一個重要目的是不希望中國在這一輪產業鏈重新組合中佔得先機。
國際資金流向之變
在國際互聯網真正普及之前,全球化仍處於工業全球化時代。自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越來越多使用後,全球化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由於互聯網帶來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改變,全球化發展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熱錢。投資則表現出兩個趨勢:走向熱錢,走向虛擬。
之後一次次金融危機,讓大家都看到了急功近利帶來的弊端,但是2008年西方還是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在這一背景下,經歷了那一輪金融危機,人們都在尋找更穩健的投資方向和渠道。隨着“一带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中國的資金溢出以後不是流向熱錢,而是流向實體直接投資。這也引導了其他熱錢轉向直接投資,而且現在英國等歐洲國家和日本的資金,都開始不同程度地向“一带一路”項目投資了,因爲這是一個比較穩妥、比較保險,可以長遠保證收益的投資。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參與組建了多個新的多邊金融機構,包括亞投行(AIIB)、絲路基金、金磚銀行等等,由此帶動了大量國際資金。而且亞投行已經穩定地把成員國的資金融合進來,成員國裏包括絕大部分歐盟成員,除了日本、美國以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加入了。而我們在海外與日本等國家開展的第三方合作,實際上也是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落地。
板塊變化、產業鏈變化和資金流向變化,是世界經濟秩序變化的基礎。正因爲有這三個變化,纔有可能帶來秩序和規則的變化。國際秩序與規則發生改變,都是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對於“一带一路”而言,關鍵在於我們應越來越開放,同時不求速度快、步子大,而是要行穩致遠。作者是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本文基於作者在9月28日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與《東亞評論》共同主辦的“国际关系与秩序的转变”專題研討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環球時報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