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Back
2019
04-16
B&R Cooperation is beyond Expectation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共同主辦的“201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4月13日在北京举行。
會議間隙,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祕書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博士就“一带一路”建設目前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及未來展望等內容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NBD:您一直以來對“一带一路”建設和發展頗有研究,聽聞您近期隨國家高端智庫訪問團赴歐洲開展了一系列訪問和交流活動,這次出訪回來有什麼最新的感受,您認爲未來“一带一路”继续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張茉楠:從2013年提出至今,“一带一路”建設的發展實際上已經大大超出國際社會的預期,目前的發展已不僅僅侷限於沿線64個國家或地區。隨着“一带一路”區域的進一步拓展,已經延伸至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等地區,同時也從原先覆蓋的發展中國家和相對比較落後的區域,向更廣闊的歐洲發達經濟體拓展,比如意大利就作爲G7(七國集團)成員中第一個簽署這一合作文件的國家,積極參與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因此,“一带一路”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區域性合作倡議,它正在成爲全球性的合作倡議。
特別是“一带一路”倡議從區域合作、次區域合作到被寫入多個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決議,已經成爲全球性公共產品,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本月初中歐領導人舉行會晤之後,雙方明確達成聯合聲明,並就“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互联互通对接达成共识,加上此前“一带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區域發展規劃和合作倡議有效對接,形成了促進互聯互通、支持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合力。可以說,“一带一路”整体发展的范围、层次和领域越来越广。
從合作內容看,我們知道互聯互通這一主題詞最初注重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強調的是硬件。而隨着“一带一路”建設的深入,從國際產能合作、貿易投資投資便利化自由化,包括多邊金融融資,再到現在的一些標準和規則,數字貿易和信息基礎設施的聯通等,開始呈現出一些軟性基礎設施合作的新特徵。
當然,在“一带一路”迎來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也就是如何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邁進。2018年歐盟提出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強調在透明度、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規則等方面的高標準,要求政府採購進程公開化和透明化,提出要加強基於共同認可的規則和標準的雙邊、區域性及國際性合作。因此,這對“一带一路”沿線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提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與之對接。
這不僅僅是合作問題,也是發展階段、水平提升的問題,這就面臨着非常大的挑戰,有些甚至涉及國家政策、法律監管措施和市場準入標準等,如何打破市場壁壘,非常重要。這種合作遠遠超出了當初的預期,比如當初只是想搞一些基礎設施和項目規劃以及多邊融資等,而當前及未來的挑戰和任務將更加艱鉅。
NBD:這些挑戰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張茉楠:剛纔談到的是國家間合作的層面,而在跨國公司層面的合作過程中,同樣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這次隨國家高端智庫訪問團出訪歐洲,與法國智庫和商會深入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其實也碰到過一些微詞或質疑。
比如有法方企業指出,2015年中法簽訂第三方合作聲明以來已取得一些進展,也成立了中法第三方合作基金。但由於法中在標準規則、文化理念、公司治理架構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合作不十分順暢。比如中法企業去投資非洲第三方,但是中法在技術標準和市場運作,甚至在公司治理結構及理念文化上都存在一些差異,這也代表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以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要怎麼去彌合這種差異,實現共同合作至關重要。儘管長遠願景很好,但在具體落地的過程中,如何甄別項目、如何開展多邊融資、如何真正給當地創造價值,這都是很重要的課題。雙方不僅僅是去做投資,而是要把投資轉化爲當地的經濟增長和企業效益,要惠及當地民衆。
就像習近平主席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要从原来的“大写意”到 “工笔画”,工笔画就意味着“深耕”,怎樣才能真正融入當地文化,並與發達國家在第三方合作中彌合彼此的分歧,這是中外企業合作中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還有一個層面是中國自身的層面。中國企業全球化佈局對企業自身發展戰略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們原來比較習慣於把企業在國內的運作模式,包括經驗複製和推廣到全球,但會面臨越來越大的障礙。
現在美國、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甚至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建立本國的外資安全審查機制,對中國通過併購等方式購買國外的資源、技術、品牌,這種方式容易被國際社會解讀爲“抄近路”“走捷径”的辦法,因此會爲此設立越來越多的保護壁壘和障礙。
由於中國的產業配套體系比較完整、工人素質較高,企業到非洲和亞洲一些相對落後國家投資更喜歡用中國工人。如果未來中國企業更多着眼於爲東道國創造就業,爲當地百姓帶來看得見摸得着的效益。就能消除一些疑慮,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贏效應。因此,中國企業國際化戰略也同樣需要升級爲“2.0”版本,即如何更深地融入全球化,帶動更多國家的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化,這是中國企業整體全球化戰略轉型的窗口。
這幾個層面都是“一带一路”向更深推進中引發出來的挑戰,但這種挑戰並不能完全視爲一種威脅或風險,反而是可能帶來的一種機遇。只有直面這些風險挑戰,中國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成爲構建開放性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不會讓別國將“中国崛起”看成一種威脅。每日經濟新聞201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