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Back
2017
11-14
China Leads the Development Trend via the B&R Initiative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上海市社聯學會處處長王克梅認爲,“一带一路”是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歐美等西方國家在全球化上“退、缩、反、逆”,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爲國際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掀起了新的進步潮流。“一带一路”不僅是一條經貿合作通道,更是一條文明交流之路。古代絲綢之路將燦爛輝煌的幾大文明連接起來,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積累了珍貴的文明財富。努力發掘“一带一路”沿線地區國家文明的時代價值,使其在交流互鑑中發揚光大,是對古絲路精神的傳承,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同時,堅持弘揚“丝路精神”也彰顯了綿延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內涵和特色,爲文明交流互鑑貢獻中國價值,對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鑑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市世界史學會會長潘光作了主旨發言。潘光指出,古代絲路精神是商品、文化、技術的交流,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很好地概括了現代的絲路精神。他同時指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決定了不同文明涵蓋區域之間存在連接地帶或斷裂帶,因此在文明交流過程中既包括交融、交匯,也包括摩擦與衝突。但交融、交匯是主流,摩擦、衝突是支流。消除摩擦、避免衝突的有效路徑是文明對話,其基礎是消除不同宗教和民族之間的誤解和偏見,特別要防止極端思想影響青少年。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不同文明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對話。
在交流發言中,多位學者圍繞中俄人文交流、“一带一路”與中國絲路學的振興、歐亞文明對話等進行了深入討論。
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上海外國語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汪寧指出,近幾年來,中俄人文合作力度非常大、項目非常多、範圍非常廣。兩國高層均十分重視人文合作機制。中俄民間往來也越來越密切,兩國的文化、產品、品牌、教育、語言等元素正越來越被對方民衆所接受。上海市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祕書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強曉雲指出,隨着“一带一路”不斷推進,對人文合作、文明交流提出了更高要求。歐亞地區在人文領域也出現一些新動向,包括民族主義思潮擡頭、民粹主義思潮的進一步加強等。對中國來說,增信釋疑是人文合作的總目標,而這並非短期就能收到成效。中國應該繼續堅持平等對待和坦誠交流的原則,同時重視新媒體的作用,以年輕人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溝通。上海外國語大學歐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上海歐洲學會學術研究部主任忻華指出,中歐關係需要進一步加強文明對話。一方面,中國要豐富思想資源、理論資源、對話資源,更好地與歐洲開展交流。另一方面,在投資、貿易和商務合作中,要通過對話與溝通化解歐洲個人主義與中國集體主義的分歧、歐洲自由主義與中國權威主義的分歧、歐洲理想主義與中國現實主義的分歧、歐洲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主義的分歧。
上海外國語大學絲路戰略研究所所長馬麗蓉圍繞構建中國的“丝路学”作了发言。她指出,“丝路学”的根基是史學,是對區域、國別、問題進行研究。現在,美歐關於“丝路学”的名家和名作不斷涌現,但中國的研究仍是碎片化的,“一带一路”再次把中国的“丝路学”建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丝路学”研究掀起了一輪研究熱潮,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從外部挑戰看,其一,全球“丝路学”西方中心阐述框架对中国“丝路学”話語體系有解構作用;其二,西方的智庫時常炒作中國議題,將其政治化。從內部挑戰看,其一,學界對“丝路学”的认知还有所欠缺;其二,“丝路学”具有“双核”特質,即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方面,但是國內不少研究往往只重一面,沒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她建議應從三方面振興中國的“丝路学”,第一,加強著書立說,既要注重理論借鑑,也要做好實證分析;第二,在深度的實證和國別研究中,加強建言獻策,注重績效評估和經驗總結;第三,打造絲路學術共同體,彰顯“学术中国”的文化自信。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王健分析了“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和平合作”是“一带一路”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前提;“开放包容”是“一带一路”的本质要求;“互学互鉴”是“一带一路”的价值追求;“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的最終目標,即構建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民心相通的最高層次是認同,但卻是很難立馬見到效果的。他認爲,認同分爲三種,即迴應性認同、功能性認同、歸宿性認同。歸宿性認同是一種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歷史記憶確實會對歸宿性認同產生影響。當然,歷史記憶不僅包括衝突性記憶,也包括一致性記憶。
與會者還就“一带一路”推進中的宗教對話、中國對外交往等議題展開討論。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餘建華在會議總結中談到,兩千多年前,陸上與海路多條“丝绸之路”的開闢,不僅構架起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橋樑,而且成爲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人文經貿交流通道,推動人類歷史和世界文明車輪的前進。當今中國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議,得到國際多方共鳴與響應,一系列早期成果收穫正在顯現。但也要看到,從歷史到現實,亞歐非大陸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以及形形色色的不同社會政治力量之間,矛盾衝突、對立爭鬥乃至戰爭此起彼伏。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为“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最爲根本、最需持久努力而逐漸見效的一環。相關各方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上有效推進“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必须传承与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絲路精神,促進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鑑共榮,各國人民在對話溝通、相知相交、友好合作中構建利益、責任和命運共同體,在各地區各國的和平安寧、繁榮發展中實現互利共贏。上觀新聞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