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China Finance Brings More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B&R Initiative
中共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設爲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當前,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國內外經貿往來之密、要素流動之廣、市場融合之深前所未有,十九大報告更是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指明瞭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建設這一重要抓手上,中國金融業的積極開放與主動作爲,正在爲“一带一路”注入更多活力,为合作共赢融通更多商机。
1 金融開放步伐加快
日前,中共商務部黨組在分享十九大報告學習體會時撰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一带一路”建設作爲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國家開放,倡導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爲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務實合作,有助於中國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打開了對外開放的新天地,充實了對外開放的新內涵,開創了對外開放的新境界。
新天地、新內涵、新境界,其實都離不開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與共贏成果。專家指出,一方面,“一带一路”相關國家經濟增長潛力大、互利共贏商機多;另一方面,這些經濟體要素稟賦、政治環境、基礎設施、發展階段等差異較大,這就給金融發揮作用提供了巨大機遇。
例如,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設方面,中國建設銀行採取了四方面舉措:一是完善經營網絡,提高了機構覆蓋度。2013年以來,該行先後在俄羅斯、印尼、波蘭、哈薩克斯坦等國籌備並設立分支機構,完善“一带一路”服务网络。二是加大对“一带一路”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研究制定差異化授信政策,安排專項信貸資源,優化審貸流程。三是針對“一带一路”需求整合境內外資源,積極開展跨境貿易及投資併購、全球授信、投資銀行、現金管理等產品創新。四是加強風險管理,提高合規經營能力,爲企業“走出去”保驾护航。
在這一過程中,銀行自身也獲得了更強的發展後勁。截至2016年末,中國建設銀行共擁有境外各級機構251家,形成了遍佈全球的機構佈局,實現跨時區、跨地域、多幣種、24小時不間斷的金融服務,海外商業銀行資產總額和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16.19%和3.24%。
除了大型商業銀行之外,地方層面的金融開放亦有聲有色。以上海爲例,截至2017年8月底,上海共有來自15個“一带一路”相關國家(地區)的5家法人銀行、13家外資銀行分行和11個代表處, 在滬“一带一路”相關國家(地區)銀行的總資產規模約2122億元人民幣,占上海轄內外資銀行的14%,同比增長近49%。
其中,上海黃金交易所更是分別同迪拜黃金與商品交易所、匈牙利布達佩斯證券交易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授權對方掛牌以“上海金”计价的期货合约,实现了“上海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首发。
2 融通各方力促共贏
“一方面,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在資金、市場、技術、人力等諸多方面均更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經濟;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不斷轉型升級也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形成了更爲明顯的‘纵向分工’,這些都爲中國在更廣範圍內實現開放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九大報告將‘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的建设重点,背景即在于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崔凡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一带一路”互聯互通不斷加強,一批標誌性項目有序實施,複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各國商品、要素、人員流動更加便利……這些變化的背後,都有中國金融機構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不少嗅覺敏銳的中資金融機構也主動從跟隨企業“走出去”進一步轉變爲主動走到市場前端,直接對接海外政府和企業客戶,挖掘掌握市場信息與機遇,引領企業“走出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湯柳表示,“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立足亞洲、面向世界,是廣義範疇的貨幣金融領域合作。“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是實現互聯互通的重要保障,是撬動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槓桿。湯柳認爲,建立靈活、有效的金融合作機制,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消除制度壁壘對市場的約束,通過人力、資本和創新的有機結合,提升沿線國家整體利益,實現區域共贏。
3 打造國際合作平臺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在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董小君教授看來,“一带一路”建设理应成为中国资本“走出去”的重要平臺,這一方面可以爲沿線國家提供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也爲中國資本帶來較爲豐厚的收益。資本“走出去”,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一起“走出去”,这也有利于充分用好中国的优质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業金融機構積極佈局“一带一路”的同时,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也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紧紧围绕“五通”要求,通過規劃編制、智庫合作、信貸支持、直接投資、多邊金融合作、交流培訓等方式,努力爲“一带一路”建設提供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融資支持。
據瞭解,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開發銀行發放“一带一路”業務貸款740億美元,重點支持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能源資源、社會民生等領域發展。
“國際經濟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就是資本往往不願意流向資本稀缺的地方,這就容易導致很多現階段發展不充分但潛力較大的‘一带一路’地區不容易獲得資金支持。在過去,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不佳,而如今中國金融體系的積極開放則給予了這些地區或項目很強的系統性金融支持,不僅釋放了發展機遇,而且還有利於十九大報告所說‘互利共赢的开放’稳步实现。”崔凡说。
崔凡表示,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多次強調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態度、原則、立場,這也爲中國金融業進一步開放指明瞭方向。下一步,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有實力的金融機構及監管部門都應該更加細化自身走向海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一方面將金融合作視爲“一带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穩妥推進開放步伐,另一方面提升監管水平和防風險能力,探索更多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從而爲“一带一路”注入更多活力、融通更多商機。王俊嶺/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11-7